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于是,“每岁除(每到年底的时候),命学士为词,题桃符,置寝门左右。”
这些词是些什么词,史书没有记载,但后人可以猜想出,那该都是些有情趣、有文采的辞藻,而不再仅是干巴巴两个神仙的名字。
孟昶亡国的头一年,即公元934年春节之前,他创作了被称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。
《宋史·蜀世家》:“末年,学士幸寅逊撰词,昶以其非工,自命笔题云:‘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‘”
。
孟昶与南唐后主李煜一样,都将祖上传下的国家亡于赵匡胤之手,孟昶亡国还早于李煜整整三十四年。
李煜作为亡国之君,却写下了足以流传千古的流丽词章,孟昶缺少李煜的才气,写不出那种光照千古的东西,他平庸的想像力也只能在雕章琢句上下点功夫,但正可谓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
,他那两句意思干瘪的联句,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新的文体。
赵匡胤亡了孟昶的国家,而孟昶所倡导的贴春联的习惯,却成为宋代以后一项不可缺少的民间传统。
有王安石的诗为证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
。
王安石这首诗歌题目叫《元日》,也就是今天所谓大年初一的意思。
诗中纪录了当时老百姓过春节,依旧是按照流传了多少年的习惯,在自家门前挂上桃符。
不过,依照《古今对联集锦》作者的理解,王安石诗中的桃符,应该已经是新式的春联而非旧式的桃符了。
只是在王安石那个时代,春联这个名称还未正式诞生,因此人们仍然按沿袭的习惯将它称为“桃符”
罢了。
春联这一文学形式被官方正式肯定,当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。
朱元璋定都金陵,为了体现普天同庆的意思,除夕前,命公卿士庶人家门前均须加春联一副,且亲自微服出巡,挨家挨户观赏取乐。
到他这时候,已经不像孟昶那样,只顾着自己“纳余庆”
,只在自家门前张挂佳词联句,而要大家跟着他一起来凑热闹了。
而且,原先或画或写,用的是桃木板,到了这个时候,也终于改换成为红纸了。
自此,对联便正式登堂入室,成为士大夫乃至民间百姓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,流传至今。
有关朱元璋和对联的故事,《簪云楼杂说》有这样的记载:
春联之设,自明孝陵方(始)也。
时太祖都金陵,于除夕忽传旨,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,太祖亲微行出观,以为笑乐。
偶见一家无之,询知为阉豕苗(即猪崽)者,尚未倩人(请人代写)耳。
太祖为大书曰:
双手劈开生死路,
一刀割断是非根。
投笔径去。
嗣太祖复出,不见张贴,因问故。
答云:知是御书,高悬中堂,燃香祝圣,为献岁之瑞。
太祖大喜,赍银三十两,俾迁业焉。
该书所记,流传日久,真伪难辨。
朱元璋当皇帝前,未曾读过几天书,定都南京后,倒是学了些东西。
但其有过人智力,偶发灵感,误打误撞写出这么一副差强人意,略胜于顺口溜的对联也未可知。
但自此对联成为民间过年的一项重要习俗,却是不容置疑。
3、对联的前身(之一)
...
真假千金她楚妙,本是丞相府嫡长女,却与村妇之女错换了人生被家族寻回,成为父母与皇室的一颗棋子。她被哄骗嫁给平南王的嫡子萧容瑾公公是从无败绩的战神,婆婆是燕国首富之女,丈夫体贴温柔也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,萧家儿郎个个尊称她为一声嫂子。可她满眼是那站在阳光下的白月光,负了萧家满门。萧家倒,她被家族弃如蝼蚁,捧那村妇之女为帝后,告诉她你天生命贱,怎配得上孤。重生回来,萧家七子皆在,她依然是他的世子妃,萧家众人捧在楚妙萧容瑾...
一个无可救药的绒毛控王子。一群倒霉催的星际兽族难民。哎呀,小猫!压倒,搓揉,手感真好妈蛋,仗势欺人,强抢民男,不要脸!大概就是这么一个,我只是想撸个毛,你们却总是想太多的故事。...
...
...
小说简介18岁的曼丽出身贫穷的小山村,为了谋求生活,出门务工,不想被别人所骗误入歌厅,当夜就被歌厅老板侮辱徐家俊一个县长的儿子,歌厅偶遇曼丽,惊为天人,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保卫战。10年后,两人之间出现了文化差距,出现了小三...